襄阳王府绿影壁配资资讯网站,位于湖北省襄阳市城区东南一隅,为明代襄阳藩王府门前大型石雕照壁,为我国现存的四大龙壁之一,与大同九龙壁并为明代硕果仅存的两大龙壁。与展现边塞雄浑风格的大同九龙壁,体现皇家精致美学的北海九龙壁、故宫九龙壁不同,襄阳绿影壁以石雕工艺独树一帜。
襄阳绿影壁
襄阳王府绿影壁由壁座、壁顶、壁身三部分组成,长26.2米,厚1.6米,高7.6米,整座影壁由绿泥片岩与汉白玉雕刻、拼砌而成,总体以绿岩为面,共拼嵌绿泥片岩局部雕刻62块,外缘以白玉作边,绿白相间,浑然一体。影壁的主画面,以及壁座、壁顶、壁脊雕龙百余条,大的5米有余,最小的只有十几厘米。
这座与其他三大龙壁并称中国影壁四绝的明代王府照壁,是明代襄王府硕果仅存的完整遗存,具有极高的文化和文物价值。2001年6月25日,襄阳王府绿影壁被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布为第五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本文的主人公乃这座影壁的最后一代主人:大明襄国第八代王朱翊铭。
忠君爱国的贤王
朱翊铭,生年、生母不详,为襄靖王朱载尧的长子。《明史·诸王表》称其为庶长子,但实录提及他与襄王妃孔氏时,用的词为“母”,而非“嫡母”等词,故此阿越认为很可能是嫡子。
万历二十三年(1595年)左右,襄靖王朱载尧薨逝,由于朱翊铭与朱翊镐兄弟尚在冲龄,故朝廷只派其弟郧城王朱载䵺(音tǐng)署理府事。
发展到明末,宗室势力愈发式微,眼见襄藩就剩下孤儿寡母,有心人化作秃鹫开始掠食,其中尤以派驻襄阳的税使陈使、陈奉为最,二人属于宦官,出自宫中,仗着有皇权庇佑,完全不将襄王府放在眼里,竟然“凌逼亲藩”,对襄靖王妃张氏多有不敬,通过侮辱恐吓等手段迫使王妃就范,乖乖地向二人行贿,以求的平安。
自家宗亲都被家奴欺负成这样了,结果明神宗为跟文官集团置气,既然来了个“不报”,即留中不发,只当没这回事。
“丁亥……刑科右给事中陈维春言:‘税使陈使、陈奉凌逼亲藩,以恶言侮襄王妃,吓诈重贿,及前后赃银十五万,盗匿税银不计其数。乞追赃正法,并将参随沈事问等按究如律。’不报。”(《明神宗实录》)
绿影壁局部
好在皇帝陛下也不是全然不顾宗亲死活,当年便命朱翊铭袭爵,并于次年闰二月下诏,令郧城王朱载䵺这位王叔交还管理府事大权,退回本府。
成为襄王的朱翊铭,也没有因为朱翊钧这位不靠谱的远房族兄的做法而变得心理扭曲,自始至终秉持着一颗忠心为国的贤王之心。
万历四十七年(1619年),明军与后金爆发萨尔浒之战,这场关乎辽东地区归属权的重大战役,因辽东经略杨镐指挥失误,被后金各个击破,明军失损惨重,后金军乘势攻占开原、铁岭,并征服了女真诸部中的最后一个绊脚石:叶赫部,从此攻守易势。
为对抗后金对辽东的攻势,明神宗紧急征调军队,并通过开征辽饷等手段筹措军饷,宗室也纷纷慷慨解囊。当年八月,贤王朱翊铭捐献白银一千两助饷。
天启二年(1622年),因着广宁之战,明军退守山海关,为重新建立辽西防线,朝廷可谓是绞尽脑汁,宗室再次捐禄助饷,其中朱翊铭捐献白银一千两。
紫禁城三大殿因为设计问题,自完工之日起便多灾多难,有明一代有三次因雷击引发的大火,而被烧成一片白地。以至于崇信道教的老道士,在嘉靖年间第二次重建三大殿后,不惜通过重新取名来规避祝融。
事实证明,此举毫无用处。
万历二十五年(1597年),三大殿再次遭受火灾的洗礼,虽然朝廷很快重启了营建工程,可受限于经费问题,历经万历、泰昌、天启三朝,用时近三十年都未能完工。有鉴于此,各王府再次慷慨解囊,天启五年十一月,襄王府捐献二千两。在诸藩的捐助下,三大殿终于于天启七年落成。
也正因此,朝廷对朱翊铭多有优容。
比如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朱翊铭祖母襄庄王继妃刘氏去世,朝廷准其所请,允许他出城送葬。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其母襄靖王妃孔氏去世,朝廷又一次准许他出城送葬。
万历四十五年(1617年),奏请给襄藩长史司的两大主官左右长史万象、高出提升职秩。王府长史为正五品,在文官序列里属于中层中的顶级,官服为青袍,在上一个品阶便可着绯袍,迈入高阶官员行列。正常情况下朝廷不仅不会开特例,少不得还是批评几句。但这次却放水了,赐予二人正四品服俸,万象挂苏松兵备参议衔,高出挂湖广副使衔,继续负责王府长史司事务。
被俘后不屈而死
朱翊铭所处的时代正是大明王朝末期,天灾人祸不断,内忧外患并起。崛起于辽东的后金以“七大恨”为借口起兵反明,将辽东、辽西搅得天翻地覆。陕甘地区因为民不聊生爆发农民起义,并迅速形成燎原之势蔓延到山西、河南等地。
后金牵扯了大明朝廷很大一部分精力,加之财政崩溃,朝廷对农民起义的策略在剿抚之间摇摆不定,最终变成了猫和老鼠的游戏,让起义军屡次险死还生,且越来越势大。襄藩所在的襄阳府,作为九省通衢之地,不可避免的化作双方战场。
崇祯九年(1636年),第一代闯王高迎祥,在率军出汉中,北上谋攻西安时,在黑水峪(今陕西周至县黑河水库)遭陕西巡抚孙传庭伏击,兵败受俘而死。起义军分裂,其后逐渐形成以闯王李自成、八大王张献忠为首的两大部。
张献忠像
崇祯十年,新任兵部尚书杨嗣昌,面对内忧外患的时局,提出暂时对清主和,以集中力量镇压农民起义军,为此奏请增兵、增征“剿饷”,并提出“四正六隅、十面张网”之策。举荐熊文灿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总理南京(南直隶)涧南、山(西)、陕(西)、(四)川、湖(广诸省)军务,命其与总督河南、山西、陕西、湖广、四川五省军务的三边总督洪承畴共同围剿各路起义军。
杨嗣昌的策略非常成功。
崇祯十一年活动于四川一带的李自成在返陕时,在洮河一带遭洪承畴袭击,败走岷州,其后又在渭南潼关南原遭遇洪承畴、孙传庭的埋伏被击溃,带着刘宗敏等残部17人躲到陕西东南的商洛山中。与此同时,张献忠在南阳亦为左良玉军击败,负伤退谷城。
眼瞅着起义军即将被剿灭,自以为勤政爱民的皇帝陛下又跳出来捣乱。熊文灿在他的支持下,改围剿为招抚,刘国能、张天琳、张献忠、罗汝才先后降明或就抚。
刘国能的确是真心就抚,张献忠则属于势弱时的虚与委蛇。崇祯十二年(1639年),他在谷城再次起兵反明,罗汝才、马守应部也起而响应,开到谷城与张献忠会合。隐伏在商洛山中的李自成也重整旗鼓,经湖北郧、均地区进入河南。农民起义的烽火,又一次在中原大地上燃烧起来。
熊文灿得知农民军再起的消息,立即调左良玉和罗岱领兵追剿。结果在房县以西的罗猴山被张献忠埋伏,罗岱被活捉,左良玉丢盔弃甲,几乎全军覆没。
杨嗣昌像
经此一役,义军复炙。崇祯帝闻讯震怒,撤了熊文灿的职,并予逮杀,改派杨嗣昌以大学士、兵部尚书衔督师,在襄阳设立督师行营。
杨嗣昌一到襄阳,便重启“四正”、“六隅”、“十面张网”战略,会师十万,并檄河南、四川、陕西、郧阳诸抚镇将领,分扼冲要,对张献忠、李自成围追堵截。
起初,张献忠因不了解情况,接连失利,非常被动。待到摸清官军底细后,采取以走制敌、避实击虚、出没无常的战术对付官军。并于崇祯十三年(1640年)闰正月突入四川,期间在枸坪关、玛瑙山(在今四川省万源市境内)等处叠遭官军重创,最终通过离间左良玉,并利用四川巡抚邵捷春和杨嗣昌之间的矛盾,才得以在四川立稳脚跟,得以脱身。
崇祯十四年(1641年)正月,转战四川各地近半年的张献忠,在开县黄陵城击溃左良玉所部。随即携势出川,兵锋直指鄂中。
张大王成势了,自然要找追得自己入地无门,升天无路的杨嗣昌老贼好好算算总账。通过急行军拿下当阳后,挥师北上直奔襄阳而去。
襄阳作为督师行营所在,早已被打造成一座雄城。起义军长期流动作战,攻城能力偏弱。为确保一举拿下襄阳,张献忠连施三计:先是派人混入城中联络江洋大盗、在狱人犯,而后命人伪装商贾将兵器藏于车辆之中运入城中,最后派出十八骑拿着半路截杀所得的督师令矢骗开城门,里应外合之后襄阳迅速沦陷。
建成200余年,金碧辉煌的襄王府被起义军付之一炬,襄王朱翊铭本人被俘,押解到襄阳南城楼交给张献忠处置。
襄阳城门
关键时刻,朱翊铭彰显了大明宗室应有的气度,见到张献忠后,没有卑躬屈膝的求饶,反而挺身大骂。
张献忠敬他是一条汉子,居然向他敬酒,并表示:“我恨杨嗣昌已久,想砍下嗣昌的首级,但嗣昌远在四川,只好先向大王借首级一用,这只是为了让杨嗣昌因为失陷宗藩,被朝廷处死而已,大王是无罪的。大王死后,杨嗣昌会以命来偿还大王的,大王就努力喝下这杯酒罢!”
饮毕,张献忠下令将朱翊铭斩杀,并焚其尸身。崇祯帝闻讯震悼,命有司备葬,赐谥曰:忠。
襄世子朱常溙、贵阳王朱常法,监军兵备副使张克俭、推官邝曰广、知县李大觉、游击黎安民等不降而死。
阿越说
据乾隆《襄阳府志》记载:“青安山,县南八十里,明襄靖王墓在焉,迨忠王被难后,收遗骸葬于侧。”
今谷城县茨河镇青安山村王坟湾的襄靖王墓西南,有一座被盗一空,仅留石条垒砌的墓室,未知是否为清乾隆《襄阳府志》所载袝葬之忠王墓。不过这一说法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
据现有史料推断,襄忠王朱翊铭至少有五子:嫡长子早夭,嫡次子襄世子朱常溙,嫡三子福清王朱常澄,庶四子贵阳王朱常法,庶五子进贤王朱常淦。世子和贵阳王在襄阳城破之时一同遇难,福清王朱常澄和进贤王朱常淦逃出升天。按制,襄王爵位自然由朱常澄来承袭。
《明史》称朱常澄于崇祯十七年(1644年)袭爵,明亡后寄居九江。
不过《崇祯实录》的记载却截然不同,两次提及襄王,分别为:崇祯十五年十二月“李自成陷襄阳,唐王、襄王俱走免”;崇祯十七年二月“时日讲官左谕德杨士聦宣慰襄王,奉手敕谕左良玉入援”。襄忠王早已去世,这里提及的襄王显然是朱常澄。所以阿越怀疑朱常澄在战后便受封襄王,又返回襄阳居住,毕竟张献忠部占领襄阳的时间并不长。在此期间,他收敛父王遗骸,将其葬于祖父坟园左近,并受封为襄王。
至于《小腆纪传》称朱常澄在弘光元年(1645年)四月始袭封,阿越认为属于误记。
襄藩世系图
关于朱常澄这位末代襄王的结局,几部典籍的记载倒是相当一致,称其曾受命居于汀州(今福建省长汀县),其后不知所踪。鉴于隆武帝在汀州遇难,是否真的不知所踪,便仁者见仁了。
随着,朱常澄的身影消散于历史长河之中,传承200余年,历八世九王的襄藩正式落下帷幕。只留下一座绿影壁,几座只剩下封土的亲王坟墓,及一个襄简王毁隆中草堂的故事,供后人凭吊。
摆渡配资网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